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一个基于观测的太阳风背景模型

向长青 冯学尚 范全林 姚久胜

向长青, 冯学尚, 范全林, 姚久胜. 一个基于观测的太阳风背景模型[J]. 空间科学学报, 2006, 26(3): 161-166. doi: 10.11728/cjss2006.03.161
引用本文: 向长青, 冯学尚, 范全林, 姚久胜. 一个基于观测的太阳风背景模型[J]. 空间科学学报, 2006, 26(3): 161-166. doi: 10.11728/cjss2006.03.161
XIANG Changqing, FENG Xueshang, FAN Quanlin, YAO Jiusheng. An Observation-Based Model of Solar Wind Background[J]. Chinese Journal of Space Science, 2006, 26(3): 161-166. doi: 10.11728/cjss2006.03.161
Citation: XIANG Changqing, FENG Xueshang, FAN Quanlin, YAO Jiusheng. An Observation-Based Model of Solar Wind Background[J]. Chinese Journal of Space Science, 2006, 26(3): 161-166. doi: 10.11728/cjss2006.03.161

一个基于观测的太阳风背景模型

doi: 10.11728/cjss2006.03.161

An Observation-Based Model of Solar Wind Background

  • 摘要: 建立由太阳光球磁场和日冕偏振亮度等观测约束的单流体太阳风模型,包括日冕和太阳风的等离子体密度、速度和磁场,温度还有待于以后处理.这里采用高山观测台(HAO)MKⅢ的日冕偏振亮度(pB)在1.36Rs上的观测概图,根据Guhathakurta在1996年发展的日冕电子密度反演模型确定日冕的电子密度分布.同时采用Wilcox太阳观测台(WSO)的光球磁场视向分量的观测概图作为底部边界,根据Zhao等在1994年发展的水平电流-电流片(HCCS)模型得到全球磁场.Phillips在1995年及McComas在2003年分别用Ulysses第一次和第二次跨极飞行的观测发现,归一化到1 AU的太阳风动量流密度除了在10°~30°的纬度范围内略低以外几乎不变.根据这一结论,结合已经得到的密度数据,就可以得到日冕和太阳风的速度.将上面的模型应用于1918卡林顿自转周稳态太阳风的研究,结果与太阳活动极小期的观测基本相符,但是与观测相比较低速高密度区偏大,因此密度模型还有待改进.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07
  • HTML全文浏览量:  30
  • PDF下载量:  135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修回日期:  1900-01-01
  • 刊出日期:  2006-05-1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