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行星际慢激波的传播和演化

胡友秋 孙树计

胡友秋, 孙树计. 行星际慢激波的传播和演化[J]. 空间科学学报, 2003, 23(3): 161-167. doi: 10.11728/cjss2003.03.20030301
引用本文: 胡友秋, 孙树计. 行星际慢激波的传播和演化[J]. 空间科学学报, 2003, 23(3): 161-167. doi: 10.11728/cjss2003.03.20030301
HU Youqiu, SUN Shuji. PROPAGATION AND EVOLUTION OF INTERPLANETARY SLOW SHOCK[J]. Chinese Journal of Space Science, 2003, 23(3): 161-167. doi: 10.11728/cjss2003.03.20030301
Citation: HU Youqiu, SUN Shuji. PROPAGATION AND EVOLUTION OF INTERPLANETARY SLOW SHOCK[J]. Chinese Journal of Space Science, 2003, 23(3): 161-167. doi: 10.11728/cjss2003.03.20030301

行星际慢激波的传播和演化

doi: 10.11728/cjss2003.03.20030301 cstr: 32142.14.cjss2003.03.2003030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403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工程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PROPAGATION AND EVOLUTION OF INTERPLANETARY SLOW SHOCK

  • 摘要: 采用二维理想MHD模型,分别在日球赤道面(二维二分量模型)和日球子午面(二维三分量模型)内研究太阳风中慢激波的传播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慢激波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演化为由原慢激波和新产生的快激波构成的激波系统。该激波系统在子午面内相对慢激波源中心法线基本对称,而在赤道面内则是不对称的:快激波阵面和慢激波阵面之间存在一个切触点,该处两个激波合并,蜕化为气体激波。上述切触点相对激波源中心法线东偏,且东偏角度在激波系统向外传播过程中不断增加。初步分析表明,行星际磁场的螺旋结构是产生日球赤道面内慢激波传播和演化的东西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30
  • HTML全文浏览量:  158
  • PDF下载量:  1034
  • 被引次数: 

    0(来源:Crossref)

    0(来源:其他)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2-07-25
  • 修回日期:  2003-03-1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