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7年  第17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文
耀斑激波的相互作用
夏利东, 胡友秋
1997, 17(1): 1-15. doi: 10.11728/cjss1997.01.001
摘要:
采用一维磁流体力学模型和激波装配法,分析两个相继出现的耀斑激波的相互作用.前导激波下游的稀疏波显著改变后随激波的特性,并在它的下游产生强后向快激波.两耀斑激波汇合后将在下游形成密度比约为1.5的接触间断.
耀斑激波传播的数值研究
胡友秋, 夏利东
1997, 17(1): 7-13. doi: 10.11728/cjss1997.01.007
摘要:
采用一维磁流体力学模型和激波装配法,分析耀斑激波在行星际空间的传播特性和激波下游区的波动结构,并就激波装配法和激波捕捉法的模拟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进行比较.
太阳风中的动力论Alfven激波
卢先和, 宋礼庭, 魏奉思
1997, 17(1): 14-19. doi: 10.11728/cjss1997.01.014
摘要:
本文指出因动力论Alfven波的存在非线性作用,从而能引起波连续陡化;这种情况下考虑频散效应,理论上应该形成中间激波.针对这一物理思想,在二元流体模型下,引进离子声反常阻尼,数值解出中间激波的结构.
太阳风速度的源表面二维结构
卢红, 魏奉思, 周清军
1997, 17(1): 20-24. doi: 10.11728/cjss1997.01.020
摘要:
以IPS观测数据为基础,在考虑了加速剖面对太阳风源位置和速度大小的影响下,探讨了1984年1745-1755Carrington周太阳风速度在源表面上的二维分布.结果显示:观测和理论结果均显示出此期间北半球太阳风速度明显高于南半球,特别是经度0-30°,300-360°N的高速流均有不同程度的从极区向南侵的现象.低速带与磁中性线有一定程度的类似即均为单峰结构.但理论和观测给出的低速带的峰值位置与磁中性线的峰值位置略有差异,而且磁中性线的报幅大于观测和理论的结果.
具有阻尼耗散的DNLS方程的孤立子解析解
冯学尚, 吕建永
1997, 17(1): 25-31. doi: 10.11728/cjss1997.01.025
摘要:
用变换和数值积分的方法找到了考虑欧姆阻尼效应时DNLS方程的一类含激波层结构的解析解,讨论了耗散对其振幅及磁场ByBz的影响.结果表明,耗散时激波厚度有很强的控制作用,耗散越小,激波厚度越大,By和Bz衰减越慢.耗散项很小时振幅基本不变,By和Bz过渡成孤立子解.
极光电激流中的暂态过程
王劲松, 陈祖幸, 颜小洋
1997, 17(1): 32-36. doi: 10.11728/cjss1997.01.032
摘要:
本义分析了极光电激流建立阶段的物理过程,认为在此期间存在着一个正反馈,从而导致一种暂态过程的产生。使用一种简化的物理模型,模拟了极光电激流在建立阶段的物理过程,计算结果表明,极光电激流中的暂态过程确实存在,电流、净电荷和电导率在治极光电激流的方向上均存在着传播的阶跃结构.计算结果与有关观测资料符合得很好.
暗条电流演化和耀斑储能
陈协珍, 印春霖
1997, 17(1): 37-42. doi: 10.11728/cjss1997.01.037
摘要: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观测的编号为McMath8207和McMath16171两个活动区光学资料,采用KR和KS两种理论模型,计算了活动区暗条电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的暗条扰动可以导致不同类型的耀斑;出现在强活动区新浮磁流附近的拱状暗条可用KR模型描述,它们往往处于较低层次,具有较强的初始电流,在新浮磁流的挤压和剪切作用下可形成中性电流片,导致高能耀斑发生.而符合KS模型的宁静暗条,在新浮磁流或耀斑波作用下亦可被激活,但其初始电流较弱,往往只能为热耀斑提供能量.
1986年2月4日AR4711拱形双带黑子暗条系激活的分析
印春霖, 唐玉华
1997, 17(1): 43-48. doi: 10.11728/cjss1997.01.043
摘要:
根据1986-02-04AR47ll由观测所确定的物理参数和特征值,采用电动力学方法数值计算该活动区中两个拱形黑子暗条在大耀斑爆发前的动力学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以旋涡黑子为标志的光球物质旋转运动和以暗条下方磁力线强剪切为特征的剪切运动引起暗条电流增加和背景磁场变化,电流和磁场的相互作用导致暗条向上运动,大耀斑爆发前暗条的上升速度达26km/S;(2)背景场位形对暗条整体动力学行为有很大影响,AR47ll在7×104km高度范围内场强随高度似乎按指数规律衰减.
太阳射电精细结构事件的频率特性
许富英, 吴洪敖
1997, 17(1): 49-53. doi: 10.11728/cjss1997.01.049
摘要:
本文分析了太阳射电短厘米、毫米波段准周期脉动现象(精细结构)的频率特性,得知该现象是由非热电子准周期注入的回旋同步辐射所致.
日冕物质抛射在太阳活动周期内的变化
孔勇进, 吴铭蟾
1997, 17(1): 54-58. doi: 10.11728/cjss1997.01.054
摘要:
本文利用SMM1980年和1984年观测的两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CMF)及同期耀斑和爆发日珥观测资料,从速度、位置及活动相关率三个方面分析CME在这两个不同时期的特征,并由此推测它在整个太阳活动周内的变化趋势.
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对辐射带质子通量计算的影响
臧振群
1997, 17(1): 59-63. doi: 10.11728/cjss1997.01.059
摘要:
用不同年代的国际地磁参考场(IGR)模式及最新的辐射带粒子通量模式,计算了低高度上空间某点的辐射带质子通量随时间的变化,讨论了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对L-B坐标及辐射带带电粒子通量计算的影响,对正确使用地磁场模式计算磁壳参量L及辐射带粒子通量模式给予了说明和建议.
1991年6月地磁扰动──地面和同步高度特征
高玉芬, 杨冬梅, 章公亮
1997, 17(1): 64-69. doi: 10.11728/cjss1997.01.064
摘要:
给出了1991年6月地磁扰动的地面和同步高度特征及引起这些扰动的可能的源.在长达近对天的扰动过程中,出现四次主相强度不同的磁暴和多次强急始,有的磁暴由多次扰动迭加而形成形态复杂的复合型磁暴·同步高度Hq分量多次出现反相.这些特征很可能主要是对广大的行星际空间多个高速度高密度结构的响应,这些结构有时伴随大尺度强南向磁场分量.
用织女一号火箭在海南站探测的高空风和风切变
马瑞平
1997, 17(1): 70-74. doi: 10.11728/cjss1997.01.07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织女一号(ZN-l)火箭测风原理,数据处理方法和两次测风结果.结果指出,在我国低纬地区中层大气中存在非常明显的风切变和相当强的重力波扰动,测风数据与COSPAR国际参考大气CIRA1986及国际标准化组织航空用参考大气ISO5878-1982/ADD.1-1983存在明显差别.
1980年中层大气温度波空间特征的初步分析
穆祥明, 马瑞平
1997, 17(1): 75-84. doi: 10.11728/cjss1997.01.075
摘要:
利用1980年Nimbus-7卫星网络点资料(温度场)对中层大气行星波的空间结构进行诊断和分析后发现,行星波扰动主要集中于冬半球,夏半球及赤道地区上空的扰动则相对较弱,但也不可忽视.冬半球行星波扰动中的瞬变波部分可以跨过赤道向夏半球传播,且传播主要集中于20kin和70km两个高度层附近.波数1冬季以准定常行里波为主,夏季瞬变行星波与准定常行星波波幅相当.行星波扰动的波幅从冬到夏的衰减主要表现在波数1和波数2上,波数3变化不大.
80-100km高度范围高分辨率大气水平速度扰动谱
吴永富
1997, 17(1): 85-89. doi: 10.11728/cjss1997.01.085
摘要:
使用1989/1990年冬季在DYANA试验中从5枚Chaff火箭测量获得的高分辨率水平速度数据,讨论80-100km高度范围内水平速度垂直波数谱与饱和重力波谱的一致性,并决定特征垂直尺度.
向月球飞行轨道的若干特性研究
陈建祥
1997, 17(1): 90-96. doi: 10.11728/cjss1997.01.090
摘要:
利用圆锥曲线拼接技术,研究从地球圆形停泊轨道飞向月球的轨道及月球卫星轨道的轨道特性.当地月转移轨道平面与月球轨道平面共面时,月心轨道和地月转移轨道射入条件的关系可用一组代数方程描述;不共面时,可用一组超越方程迭代求解.数字仿真得到了有益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