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14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理论研究
螺旋结构日珥爆发过程的物理本质
吴桂平, 许敖敖
1994, 14(4): 249-253. doi: 10.11728/cjss1994.04.249
摘要:
用Kuperus-Raadu模型描述日珥与背景场的互作用,Lundquist场描述日珥电流和磁场的分布,综合分析1980年8月18日爆发日珥的观测资料,讨论了该日珥爆发过程的物理本质。结果表明:(1)爆发日珥的物理原因是由于Lundouist场的kink不稳定性;(2)爆发过程中日珥磁能快速释放,从而导致电流强度不断减小,出现日珥上升并逐步趋于稳定;(3)日珥的爆发可能是导致CMEs的重要原因之一。
太阳风里高能电子自发辐射的Langmuir波
周国成, 吴京生
1994, 14(4): 254-259. doi: 10.11728/cjss1994.04.254
摘要:
本文讨论太阳风里太阳耀班高能电子产生的Langmuir波的自发辐射。理论估计得出,在时间尺度γkm-1内,Langmuir波自发辐射的电场幅值约为10-3-10-2mV/m(依赖于高能电子速度分布的具体形式),这里γkm为在波数k处的峰增长率。此理论结果比飞船在太阳风里的观测值低2-3个数量级。因此认为,太阳风里自发辐射产生的Langmuir波辐射是可以忽略的。
日冕背景下的等离子体尾场效应
汪学毅, 黄永年
1994, 14(4): 260-268. doi: 10.11728/cjss1994.04.260
摘要:
计算了高能脉冲电子束在冷背景和热背景等离子体条件下产生的等离子体尾场(PWF)大小,讨论了高能电子束的速度、密度、长度对等离子体尾场分布的影响。在这基础上,研究了太阳耀斑脉冲相产生的向外逃逸高能脉冲电子束在日冕背景等离子体条件下激发的等离子体尾场分布以及对其捕获电子的加速。
磁尾中性片与磁尾正交曲线坐标系
朱明, 徐荣栏
1994, 14(4): 269-276. doi: 10.11728/cjss1994.04.269
摘要:
根据磁尾中性计随地磁倾角变化的特点用光滑函数拟合中性片曲面模式,并用ISEE卫星的磁场资料来确定曲面参数。本中性片模式既保持了中性片的基本变化特征,又可以在近地处光滑过渡到赤道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中性片曲面为坐标面的磁尾正交曲线坐标系。这个坐标系随地磁倾角的变化而变化,用这个坐标系可将不同的地磁倾角的磁场位形变换成地磁倾角为零时的标准形式,从而便于分析卫星的观测数据。
广义Digisonde漂移分析原理
郭兼善, Bodo W. Reinisch, 郑红, 张奇伟, 徐楚孚
1994, 14(4): 277-285. doi: 10.11728/cjss1994.04.277
摘要:
本文给出一种广义Digisonde漂移分析(GDDA),取消了DDA的假设限制,使Digisonde漂移测量能应用于更为复杂的运动形式,如电离层研究中的剪切、辐散或辐辏等运动形式。文中阐述了GDDA的原理并给出一些模拟实验结果。
中层大气受迫Rossby波包的非线性相互作用Ⅱ.数值计算
熊建刚, 易帆, 李钧
1994, 14(4): 286-292. doi: 10.11728/cjss1994.04.286
摘要:
本文对中层大气受迫Rossby波包的非线性三波相互作用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波包随时间演化达到的平衡态与文献川的理论结果完全一致。而且仅当系统中只有中等波长波包不受外源强迫时,系统运动有可能出现两个稳定平衡态,在一定外源强度范围内,平衡态会产生尖点突变,平衡态随外源的变化有滞后分岔的特征。系统运动最终达到的平衡态不仅与外源强度的变化方式有关,而且依赖于初始状态。
真空中连续发射电子束形成的电子鞘层的空间结构
臧振群, 傅竹风
1994, 14(4): 293-297. doi: 10.11728/cjss1994.04.293
摘要:
用双流理论模型研究真空中电子束的发射实验。向真空中发射电子束过程中,发射体本身被充正电,束缚束电子向外传播,大量的束电子在发射体表面附近形成电子鞘层;只有极少量的束电子可以逃离发射体而向外传播出去。在电子鞘层内,发射出的束电子和返回发射体表面的束电子形成速度和密度在空间为分布不均匀的双流。本文用双流理论模型解析计算出了电子鞘层的空间尺度、电子鞘层内的电场分布以及电子密度分布。
探测与分析
从射电天文观测数据反演电离层行扰的相速
韩文焌, T. A. Th. Spoelstra
1994, 14(4): 298-304. doi: 10.11728/cjss1994.04.298
摘要:
本文结合TIDs的形成机制及其测量技术,对它的传播特性作了有益于测量的讨论,指出:(1)TIDs是由两个正交波组成;(2)测量电子总含量所表征的TIDs与测量电子浓度所表征者同样有效。据此导出了从测量数据反演其相速的公式,并对波幅的抑制效应作了讨论。
国际参考电离层IRI-90与中国实测电离层月平均电子密度剖面形状的比较
罗发根, 戴开良, 权坤海, 刘瑞源
1994, 14(4): 305-311. doi: 10.11728/cjss1994.04.305
摘要:
将太阳活动峰年期间中国4个电离层站垂直探测得到的月平均电子浓度剖面与国际参考电离层IKI-90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结果表明国际参考电离层所计算的峰下电子含量(或峰下半厚)总体来说偏大。一天中白天符合较好,晚上较差,对中纬台站较好,对低纬台站较差。
激波在行星际介质中的能量耗散
刘绍亮, 王治祥
1994, 14(4): 312-319. doi: 10.11728/cjss1994.04.312
摘要:
导出激波下游介质相对上游介质能流通量增量公式,并由HeliosA,B飞船太阳风观测资料得出不同流速太阳风流中各参量随日心距的幂律变化。以此作为背景值分别计算出磁能、内能、动能和总能在不同日心距离处的能量耗散率。结果指出激波后介质以动能增加为主,内能次之,磁能最少;总能耗率在近日处较大,但下降较快。从0.3-1.0AU,不同强度激波总能耗随初始Alfvén激波数A10增大而增大,对A10从2.0-10.0的计算结果与观测值一致。
气球卫星1990—81B和1990-81C的轨道变化和高层大气密度的测定
刘亚英
1994, 14(4): 320-327. doi: 10.11728/cjss1994.04.320
摘要:
本文测定给出我国首次发射的专用于高层大气探测的两颗气球卫星DQ-1A(1990-81B)和DQ-1B(1990-81C)整个寿命期间的轨道变化,以及利用轨道衰变率,采用适合气球卫星近国轨道反测密度的一种方法,获得500-900km高度范围内太阳峰年期间的高层大气密度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同时发射的两颗面积质量比不同的气球卫星所测定的高层大气密度及其变化非常一致,且明显地显示密度随太阳活动逐日的和27天周期性的变化。本文将密度测定结果与高层大气模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