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1年  第1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类地行星金属与硅酸盐分离机制的初步探讨
王道德, 谢先德
1981, 1(2): 85-92. doi: 10.11728/cjss1981.02.085
摘要:
太阳星云的化学分馏和冷凝物质的吸积作用是形成类地行星原始金属核和原始硅酸盐幔的主要原因,在类地行星的演化过程中看来存在过原始金属核和原始硅酸盐幔之间的金属-硅酸盐的进一步调整。随着星体内部温度的不断增高,这种调整的机制可能是金属的热扩散;金属及金属-硫化物的部份熔融;金属-硫化物-硅酸盐的完全熔融和分异。这种调整的结果,使原始金属核里的少量硅酸盐被排到核外的硅酸盐幔中去,而原始硅酸盐幔中原先含有的金属和硫化物组分也将不断下沉而加入到原始内核中去。调整的最终结果导致了类地行星现有核-幔结构的形成。
太阳风局部加速的磁流体力学过渡特征
胡文瑞
1981, 1(2): 93-101. doi: 10.11728/cjss1981.02.093
摘要:
本文讨论了轴对称磁力线管中太阳风从亚声速和亚阿尔文速度加速到超声速和超阿尔文速度的过程。考虑到流动和场的二维效应以后,除去临界声速线M2=1以外,还有临界阿尔文速线MA2=1和M2+MA2=1。这时,磁力线管中存在三次过渡,使磁流体力学方程组的类型从椭圆型变为双曲型,再变为椭圆型,最后变为双曲型。由于日冕中的典型声速和阿尔文速度具有相同的量级,而且人们对磁力线管的急剧膨胀很有兴趣,这就需要讨论二维磁流体力学方程组的自(冫合)解。太阳风的局部流管中有可能出现多次过渡的流动特征。
关于太阳日冕磁环的稳定性
陈乐山
1981, 1(2): 102-110. doi: 10.11728/cjss1981.02.102
摘要:
本文指出:在过去多数的日冕磁环稳定性的研究中,都存在一个未作说明、却又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无形中都在磁环边缘处用了固壁边界条件,而它的采用与否对结果影响极大;另外在这些研究中只考虑m=1的模式也是不够的。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磁流体力学激波的特征速度
章公亮
1981, 1(2): 111-117. doi: 10.11728/cjss1981.02.111
摘要:
根据磁流体力学间断面的守恒条件与磁流体力学单波方程的相似性,引入了一个称为磁流体力学激波特征速度的物理量,它是激波在波前后两侧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几何平均值,当激波很弱时,它趋近于磁流体力学波的速度。本文导出一组以此特征速度为强度参数的激波跃变公式,形式上与单波的公式组非常相像,从而简化了激波跃变量的计算。其中密度跃变公式本身解析地证明:磁流体力学激波与磁流体力学波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是由激波是压缩波这一特性直接决定的。
超高频无线电波经过三维不均匀电离层的折射效应
孙传礼
1981, 1(2): 118-127. doi: 10.11728/cjss1981.02.118
摘要:
本文导出超高频无线电波经过三维不均匀电离层折射误差的计算公式。包括无线电波和无线电脉冲的到达角误差,相位延时误差和群延时误差。电离层引起的折射误差展开成1/f的幂级数。由于高级项误差的表示式太复杂,所以本文只给出到第三级效应。考虑到一些跟踪定位系统已经具有修正电离层一级效应的能力,故计算二级、三级效应会有助于估计消除一级效应后的剩余误差。
确定总电子含量积分常数的一种方法
蒋和荣, 宋利
1981, 1(2): 128-134. doi: 10.11728/cjss1981.02.128
摘要:
本文叙述确定总电子含量积分常数(Ωc)的一个方法。它是根据同步卫星信号相对法拉第旋转角(ΩR)随昼夜f02F2值的变化,运用最小二乘法计算Ωc对于f02F2的回归直线。此线的斜率正比于电离层等效板厚τ,直线与纵轴的交点给出Ωc
低热层中NO+O连续与氧绿线的激发机制
邰鸿生
1981, 1(2): 135-142. doi: 10.11728/cjss1981.02.135
摘要:
比较了OGO-6卫星上水平扫描光度计测得的NO+O连续发射强度与计算值之间的差异。计算过程中用到的[O]值由同时测量的氧绿线强度通过Chapman机制导出。[NO]值系采用Meira的测量值。比较的结果,认为氧绿线的激发机制不似Chapman机制,而有利于存在关系J∝[O]2的二级反应机制。
哨声“源”的分析
何友文
1981, 1(2): 143-152. doi: 10.11728/cjss1981.02.143
摘要:
根据雷雨云和闪电的宏观结构和电特性,作者在理论上仔细研究了哨声源的主要观测结果,得出了下述结论:引起哨声的闪电,仅仅是云地闪电中的一部分。
载人航天的生物医学问题
王金华
1981, 1(2): 153-160. doi: 10.11728/cjss1981.02.153
摘要:
自首次载人航天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了。其间美国发射了三个型号的飞船和一个型号的航天站,飞行71人次;苏联发射五个型号的飞船和一个型号的轨道站,飞行87人次。美苏最长飞行时间分别为84天和185天。总括美苏航天过程中和航天后的研究结果表明,航天条件引起一系列的生理改变。诸如出现类似晕船的综合症状、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水-盐平衡改变、骨组织矿物质饱和度减少、某些生化指标改变、肌肉质量和体重下降、贫血综合症、免疫生物学活性下降等等。对上述改变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是航天生物医学的根本任务。
哨声显示电路
王友善
1981, 1(2): 161-164. doi: 10.11728/cjss1981.02.161
摘要:
哨声接收机的终端一般都采用监听的方法,没有终端显示装置。最近我们设计了一种能连续显示哨声的电路,电路结构简单,配接低频示波器就可以用来作为哨声接收机的终端显示,克服了人耳监听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