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2年  第2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磁层顶低混杂漂移不稳定性及等离子体幔、磁层对流的形成机制
涂传诒
1982, 2(2): 81-87. doi: 10.11728/cjss1982.02.081
摘要:
利用宇宙飞船检测引力波
周威彦, 童傅
1982, 2(2): 88-94. doi: 10.11728/cjss1982.02.088
摘要:
本文讨论了单色平面引力波对宇宙飞船轨道的影响。着重指出ω/n=2和ω/n=1,3这三种主共振态是二类不同的共振态,前者直接影响系统的能量,而后者则主要使轨道在空间转动和改变形状。
硬X射线暂现源的偶发性星风增强模型
宓国柱
1982, 2(2): 95-103. doi: 10.11728/cjss1982.02.095
摘要:
本文讨论了硬X射线暂现源的偶发性星风增强模型,计算了爆发期间光学光度的变化,解释了光学光度和X射线光度变化的不同步现象,结果表明这种模型可能是比较合理的。
论彗星的起源
胡中为, 杨克中
1982, 2(2): 104-110. doi: 10.11728/cjss1982.02.104
摘要:
彗星富含挥发物,这表明它们形成并长期保存于太阳系外部低温区。本文分析了星云盘外缘区的结构,论证了那里不可能存在彗星形成带。作者认为,彗星是木星到海王星这个区域中的残存星子演变而成的。
陨石、流星体与小行星及彗星的演化关系
胡中为, 宣家余
1982, 2(2): 111-117. doi: 10.11728/cjss1982.02.111
摘要:
非均匀双流等离子体中波传播耦合波动方程
常满
1982, 2(2): 118-129. doi: 10.11728/cjss1982.02.118
摘要:
我们利用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矩方程组,研究了非均匀双流等离子体在电流源作用下,激发波的耦合过程。给出了三模[Pe,Pi,Eo]耦合的普遍方程▽2[P]-[C]·▽[P]+[K2][P]=[D][▽·(ωp2Eo)]。作为一特例,本文首先研究了均匀、有损失(v≠0)双流等离子体中,等离子体波的耦合过程。指出v≠0,即使在均匀等离子体中,也将产生电子等离子体波和离子等离子体波间耦合。但不出现光学模和等离子体模间耦合。
各向同性等离子体中长柱状天线阻抗的测量和计算
肖佐, 王文清
1982, 2(2): 130-136. doi: 10.11728/cjss1982.02.130
摘要:
本文对可与自由空间波长相比拟的长柱状天线在等离子体中的阻抗进行了实验测量,并与理论计算进行了对比。理论采用EMF方法。考虑到相对介电常数θ′是复数,从而公式中的正弦和余弦积分不是表列函数,需展开成级数直接代入复变量进行计算。对比结果表明,在等离子体频率附近天线阻抗的理论曲线与实验符合较好。这说明我们的计算方法和实验设备对某些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或技术应用涉及的天线计算和模拟问题可能会有实际的意义。
太阳耀斑可能的储能过程
李中元, 胡文瑞
1982, 2(2): 137-143. doi: 10.11728/cjss1982.02.137
摘要:
本文讨论了太阳活动区和黑子区的无力场的演化。文章分析了无力因子随时间变化的运动学含义,讨论了太阳耀斑具体的储能过程,给出了静力学无力场讨论太阳耀斑储能过程的局限性。最后,又提出了一种子午流场的储能过程。将这些"磁能的储存过程"与"适当的不稳定性导致的爆发过程"相结合起来讨论,就有可能来研究太北北阳耀斑的许多特征。
磁层亚暴时环电流的局部加速机制
何友文, 胡文瑞
1982, 2(2): 144-151. doi: 10.11728/cjss1982.02.144
摘要:
本文讨论了一种使环电流增强的局部湍流发电机过程。由于磁层内部的磁场很强,其位形基本满足无作用力磁场近似。另一方面,磁场的涨落值与其平均值相当。当涨落场电动势局部增强时,可以使平均场以及平均电流密度增强,形成环电流的增强。这时,亚暴过程中维持环电流所需要的能量是由湍流或波动的涨落场提供的,这是一种使粒子局部加速的过程。本文还具体讨论了一种α2湍流发电机模型,求出了具有随时间增长特性的本征模式。将分析结果应用于讨论亚暴时的环电流过程,并进行了定量估计。
太阳大气中非线性波的数字计算
印春霖, 沈昌钧
1982, 2(2): 152-159. doi: 10.11728/cjss1982.02.152
摘要:
本文用多方过程方程式封闭一维带引力场的流体力学方程组,用不同的γ值计算了不同类型的扰动在HSRA太阳大气模型中向上传播和演化。说明在太阳大气中向上传播的小扰动能够发展成为激波;激波的形成高度基本上不受热力学过程的影响,而与扰动强度关系很大,愈小的扰动传播愈高;但由于太阳大气中湍流场的存在,完全有可能使这样小的扰动在未形成激波前就被破坏掉。这就证实了一些人认为的对流层机械波并不是一个对色球和日冕的有效加热机制的说法。
大气中宇宙射线绝对电离量的测量
张保襄, 汤月里, 刘桂林, 岳靖宇, 金花, 孙大勇
1982, 2(2): 160-163. doi: 10.11728/cjss1982.02.16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