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32卷  第1期

日球层物理和太阳系探测
Gyrosynchrotron Radiation of Interplanetary CMEs
SUN Weiying, WU Ji, WANG Chuanbing, WANG Shui
2012, 32(1): 1-7. doi: 10.11728/cjss2012.01.001
摘要:
CMEs (Coronal Mass Ejections) are an important means of energy release in the solar corona. Solar Polar Orbit Radio Telescope (SPORT) is a mission being proposed for observing the propagation of interplanetary CMEs from solar polar orbit. The main payload onboard SPORT is a synthetic aperture interferometric radiometer, which receives radio emission of interplanetary CMEs. It is identified that there are mainly three radio emission mechanisms of CMEs, i.e., bremsstrahlung, gyrosynchrotron emission and plasma emission. Among these emission types, bremsstrahlung emission is the main e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high-density plasma clouds of interplanetary CMEs. Gyrosynchrotron emission is the continuous emission generated by high-energy electrons from CMEs, while plasma emission is the main mechanism of transient radio bursts from CMEs. In this paper, the gyrosynchrotron emission of interplanetary CMEs is focused on. Firstly, the mechanism of gyrosynchrotron emission is reviewed. Secondly, a review of the physical parameter models of background solar wind and interplanetary CMEs is presented. After these, th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d polarization of gyrosynchrotron emission of interplanetary CMEs a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Finally, the detectability of gyrosynchrotron emission of interplanetary CMEs by radio meters is discussed briefly.
火星探测无人机任务规划与建模分析
姚克明, 王小兰, 刘燕斌, 陆宇平, 肖地波
2012, 32(1): 8-13. doi: 10.11728/cjss2012.01.008
摘要:
利用无人机进行火星探测, 具有探测范围广、可看到地形变化等优点. 介绍了火星探测无人机总体任务规划的情况, 讨论了探测无人机在火星与地球上飞行的区别, 建立了火星探测无人机纵向非线性模型, 并在平衡点对非线性模型进行泰勒展开, 得到线性化模型. 通过对线性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掌握了火星探测无人机的稳态性能及飞行特点.
太阳风扰动对极光电急流和环电流指数的影响
邹自明, 曹晋滨, 李毅
2012, 32(1): 14-19. doi: 10.11728/cjss2012.01.014
摘要:
利用WIND卫星的太阳风观测数据和地磁活动指数, 研究了太阳风扰动对环电流SYM-H指数, 西向极光电急流AL指数和东向极光电急流AU指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 太阳风动压增长和减少能够同步或延迟引起地磁活动指数的强烈扰动, 其包括环电流指数的上升, 西向极光电急流指数的下降和东向极光电急流指数的上升. 太阳风动压的突然剧烈增加还能够触发超级亚暴和大磁暴. 太阳风动压脉冲引起的地磁效应具有复杂的表现形式, 这说明太阳风动压脉冲的地磁效应不仅与太阳风动压脉冲大小和持续时间有关, 还与磁层本身所处的状态有关. 时间尺度较长, 消耗能量较大的磁暴只有大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太阳风动压脉冲才能激发.
2004年12月13日IMF北向期间极区亚暴电离层电动力学特征
刘俊明, 张北辰, Kamide Y, 吴振森, 杨惠根
2012, 32(1): 20-24. doi: 10.11728/cjss2012.01.020
摘要:
利用KRM地磁反演方法, 结合北半球中高纬度地磁台站数据, 研究了2004年12月13日行星际磁场北向期间发生的亚暴事件, 极区电离层电动力学参量(电流矢量、等效电流函数以及电势)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在该亚暴膨胀相起始后, 午夜之前西向电集流急剧增强, 且等效电流体系表现为夜侧双涡, 同时伴随夜侧增强的南向电场. 由于极弱的直接驱动过程, 卸载过程引起的电离层效应得到清楚显示. 卸载过程在膨胀相期间起绝对主导性作用. 同时, 夜侧电导率的增强是电集流区域电流急剧增强的主要原因.
太阳活动低年广州地区地磁扰动与电离层闪烁的统计特征分析
黄林峰, 邓柏昌, 黄江, 徐杰, 刘伟峰, 刘作莲, 全宏俊
2012, 32(1): 25-32. doi: 10.11728/cjss2012.01.025
摘要:
基于肇庆地磁台的地磁监测数据和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建立的华南地区GPS电离层闪烁监测网的监测数据, 统计分析了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太阳活动低年期间广州地区地磁扰动与电离层闪烁的关系. 用肇庆台地磁水平分量H的变化量换算出肇庆地磁指数K, 以此来代表广州地区地磁扰动情况.分析结果表明, 磁暴/强地磁扰动对广州地区电离层闪烁的发生总体表现为抑制作用, 电离层闪烁主要发生在低K值期间, 而在K ≥ 4时电离层闪烁的发生呈下降趋势. 电离层闪烁发生率随季节和地磁活动的变化规律表现在, 春季的弱闪烁发生率、夜间中等以上闪烁发生率和夏季中等以上闪烁的发生率明显与地磁活动指数K相关, 即随$K$指数的增大而减小; 在秋季和冬季闪烁发生率与K指数变化无明显关系. 同时还综合分析了地磁与太阳活动的变化对电离层活动的影响, 广州地区闪烁主要发生在太阳活动较低的磁静日期间.
释放不同化学物质对电离层的扰动比较
黄勇, 时家明, 袁忠才
2012, 32(1): 33-39. doi: 10.11728/cjss2012.01.033
摘要:
在电离层F区释放氢(H2)、水(H2O)、二氧化碳(CO2)、六氟化硫(SF6)、三氟溴甲烷(CF3Br)、羰基镍(Ni(CO)4)可以损耗局域等离子体电子密度, 形成电子空洞, 电离层电子密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释放物质的气态分子与电离层之间的离子化学反应. 在电离层人工主动扰动实验中, 应根据发射成本和扰动效果对释放物质进行选择. 通过热力学原理和有限元模拟方法计算比较了上述6种物质对电离层的扰动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6种物质中水的气化率最低, 约为19%, 其余5种物质都在60%以上, 选择密度小的物质, 例如H2和CO2, 可以有效降低发射成本. 另外, 扩散较慢且化 学反应较快的物质, 例如SF6和Ni(CO)4, 能够使得电离层电子密度减少得更多, 并且受扰动区域更广、持续时间更长.
武汉站第23周电离层TEC与太阳及地磁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王伟民, 徐振中, 张韧, 王博, 杨升高
2012, 32(1): 40-47. doi: 10.11728/cjss2012.01.040
摘要:
利用武汉电离层观测站1997-2007年电离层TEC资料, 采用连续小波变换和交叉小波以及小波相干方法, 分析了该站电离层TEC的周期变化特征以及与太阳和地磁活动之间的关系. 分析结果表明, 武汉站TEC变化的长期趋势主要随太阳活动的强弱而变化; 在局部时域上分别存在128~256d, 256~512d和512d~1024d的周期尺度, 且与同时期的太阳黑子数和地磁Dst指数的周期特征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数在512~1024d周期尺度上超前TEC变化约1/6个周期; 在准半年的周期尺度上武汉站TEC与地磁Dst指数几乎呈反相位变化, 但TEC对$Dst$指数的这种响应仅在太阳活动高年存在, 具体机理尚需进一步分析研究.
基于GPS的广州地区电离层不规则体纬向漂移速度计算分析
刘伟峰, 黄江, 邓柏昌, 徐杰, 全宏俊, 黄林峰, 刘淼
2012, 32(1): 48-54. doi: 10.11728/cjss2012.01.048
摘要:
利用广州站组建的两台短间距GPS电离层闪烁监测仪的观测数据, 分别对GPS卫星信号强度用功率谱和短间距台链互相关性两种方法计算了3次闪烁事件电离层不规则体的漂移速度. 分析结果表明, 同一不规则体会引起两台站闪烁事件的同时发生, 两种方法测量不规则体漂移速度通常在50~160m/s之间, 平均大小均在120m/s左右, 且纬向漂移速度在闪烁初期起伏较明显, 速度随闪烁时间有下降的趋势, 夜间纬向漂移方向由西向东, 广州地区漂移速度特性符合低纬其他地区不规则体漂移速度特征, 两种计算方法合理有效.
电离层效应的测时误差及其修正
韩勇, 李庆波
2012, 32(1): 55-59. doi: 10.11728/cjss2012.01.055
摘要:
电磁波经过电离层传播时会受到电离层折射的影响而产生延迟, 星载接收机探测到的时间是信号延迟之后的到达时间. 某次实验数据显示, 一些波段的瞬态电测辐射信号的群时延之差可达105ns数量级, 这在对信号源进行时差定位时是不能直接运用的. 为有效消除电离层延迟的影响, 将双频修正法应用于某项工程中, 利用接收到的实验数据求解出电离层的TEC(电离层总电子含量), 并在此基础上对信号到达星载接收机的时间进行修正. 最后,对修正结果进行了验证, 给出了误差来源.
匹配滤波方法在非相干散射雷达测量空间碎片中的应用
刘拥军, 葛德彪, 金旺
2012, 32(1): 60-67. doi: 10.11728/cjss2012.01.060
摘要:
利用2010年3月25日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的常规电离层探测数据, 分析了实测数据中接收功率突变的现象. 高度发生在500 km以上的功率突变一般不是由于地球物理影响产生的, 而要归因于卫星或空间碎片. 采用匹配滤波方法实现了对空间碎片的探测和提取, 利用相干积累的方法提高了信噪比, 共获得363个碎片, 得到了碎片随高度和时间的分布. 结果表明, 碎片高度分布主要集中在800 km左右, 与欧洲非相干散射组织现有的碎片数据具有一致性.
武汉上空钠层与钾层的同时激光雷达观测
李勇杰, 程学武, 李发泉, 杨勇, 林鑫, 龚顺生
2012, 32(1): 68-74. doi: 10.11728/cjss2012.01.068
摘要:
简要介绍了(WIPM)双波长共振荧光激光雷达系统和数据处理方法, 并利用其对武汉上空钠层和钾层进行了多天的同时观测, 通过对钠层和钾层的绝对数密度、柱密度以及质心高度的计算, 同时与中纬度其他地区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得出武汉上空钠层的绝对数密度、柱密度以及质心高度与其他中纬度地区十分相近的结论, 并且发现了一个钠层突发和钾层突发不同时出现的现象.
全天空流星雷达相位差监测分析方法研究
沈金成, 宁百齐, 万卫星, 胡连欢
2012, 32(1): 75-84. doi: 10.11728/cjss2012.01.075
摘要:
介绍了一种直接利用流星观测数据, 根据流星的时空分布特性和天线的空间布阵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对全天空流星雷达各天线通道的相位差进行监测分析和估算的新方法. 通过分析全天空流星雷达的流星观测数据, 获得了流星时空分布特性, 天线阵相位差变化对流星空间分布的影响, 特别是流星高度分布的标准差特性与各天线相位差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模拟研究了利用流星高度分布的标准差来估算天线相位差的偏差, 并应用于中国三亚地区全天空流星雷达进行相位差监测分析和校正. 结果表明, 新方法无需任何附加硬件, 通过日常观测数据就能对某一通道的相位差变化或多个通道的相位差变化进行估算和分析,相位差监测精度优于2°. 对这些相位差变化进行校正, 可有效提高全天空流星雷达对流星的定位测量精度.
微重力和空间生命科学
用打靶法求解微重力下矩形和旋转对称贮箱内静液面形状
杨旦旦, 岳宝增, 祝乐梅, 宋晓娟
2012, 32(1): 85-91. doi: 10.11728/cjss2012.01.085
摘要:
简要介绍了打靶法用于求解带未知参数的非线性二阶常微分方程组问题. 由于微重力环境下矩形和旋转对称贮箱内的静液面形状能够用一个带参数的二阶常微分方程组表示, 因此可用打靶法求解. 利用打靶法求解了微重力下矩形、圆柱形、旋转椭球形以及Cassini贮箱内的静液面形状, 通过大量数值计算可知, 当未知参数初值选取恰当时, 这种方法是快速有效的. 将打靶求解法与其他文献所用的龙格库塔求解法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打靶法效果更好.
空间探测技术
基于进化策略的月球软着陆探测器轨道设计
罗宗富, 孟云鹤, 汤国建
2012, 32(1): 92-98. doi: 10.11728/cjss2012.01.092
摘要:
应用进化策略和微分修正法建立了一套多约束、多目标条件下的月球软着陆轨道设计方法. 根据中国发射场和火箭运载的实际情况, 给出了软着陆轨道需要满足的过程约束及终端条件, 提出了利用进化策略进行轨道初步设计,通过微分修正法对初步设计结果进行修正的软着陆轨道设计思路, 并采用STK进行了仿真和结果验算. 分析表明, 基于进化策略的初步设计能够为微分修正提供良好的初值, 保证了其收敛性. STK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思路的有效性及结果的正确性. 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为月球软着陆轨道设计提供参考.
遗传算法在星座多星接近轨道优化中的应用
张敬, 吴美平, 付晓锋
2012, 32(1): 99-105. doi: 10.11728/cjss2012.01.099
摘要:
以三颗非共轨的Walker星座卫星为研究对象, 对航天器无需变轨与其接近的可能性进行研究. 将Lambert方法得到的航天器轨道作为初始轨道, 利用遗传算法对初始轨道进行优化. 对初始轨道在参考时刻位置和速度的改变量进行编码,形成对应的种群. 以航天器与星座卫星之间的最近距离为适应度函数, 通过种群的繁殖得到优化结果. 结合仿真算例, 分析了最小二乘算法和遗传算法在轨道优化中的优劣以及接近过程中轨道摄动的影响. 结果表明, 遗传算法适用于所提出的轨道改进问题. 研究结果可为单航天器无需变轨对星座多星接近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变速控制力矩陀螺的航天器姿态跟踪研究
贾飞蕾, 徐伟, 李恒年, 侯黎强, 张智斌
2012, 32(1): 106-112. doi: 10.11728/cjss2012.01.106
摘要:
研究了以变速控制力矩陀螺(VSCMG)作为执行机构的航天器姿态跟踪问题.建立了以VSCMG为执行机构的航天器姿态动力学模型, 引入一阶稳定的线性角速度滤波方程, 同时, 根据Lyapunov稳定性定理, 设计了闭环系统的控制律. 利用加权的最小范数解得到VSCMG的姿态控制输入矢量. 提出了表征VSCMG构型的新奇异度量, 在其基础上利用梯度法构建了VSCMG的零运动, 以回避VSCMG的构型奇异, 并使转子转速趋于期望值. 以四陀螺金字塔构型为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基于力矩输出能力最优的SGCMG操纵律设计
孙志远, 金光, 徐开, 张刘, 杨秀彬
2012, 32(1): 113-122. doi: 10.11728/cjss2012.01.113
摘要:
为使SGCMG系统在有效回避奇异的同时能够较精确地输出期望力矩, 设计了一种基于力矩输出能力最优原理的SGCMG联合操纵律. 根据期望力矩矢量及SGCMG力矩输出的几何关系, 提出了新的系统奇异状态指标, 给出使力矩输出能力最优的框架角速度; 引入优化指标, 使得框架转速误差和输出力矩误差的混合二次型最小, 保证在力矩输出能力达到最优的同时也使得输出力矩误差最小. 采用奇异值分解理论证明了联合操纵律在奇异面处不存在框架锁定现象, 能够有效地逃离奇异, 同时分析了所设计操纵律的力矩输出误差. 以金字塔构型SGCMG系统为例, 对所设计的联合操纵律分别进行了恒定力矩仿真和卫星大角度机动仿真. 仿真结果表明, 联合操纵律能够顺利回避角动量奇异面, 不存在奇异鲁棒操纵律存在的框架锁定现象, 且输出力矩误差较非对角奇异鲁棒操纵律小, 能够顺利完成航天器大角度机动任务.
深空伪码测距中复合码性能的分析与研究
高阳, 闫毅, 崔永顺, 姚秀娟
2012, 32(1): 123-129. doi: 10.11728/cjss2012.01.123
摘要:
深空伪码测距系统中复合码的选择影响到系统的无模糊距离、测距精度、捕获时间和硬件实现方法. 针对深空伪码测距系统中常用的测距码进行仿真、分析、比较与研究, 包括复合码的频谱特性、周期、直流分量、码钟衰减、捕获时间和测距抖动误差等. 利用同相相关系数和非同相相关系数的信号空间图分析复合码的捕获时间性能; 采用同相中相积分环作为码跟踪环, 利用其线性环路模型分析测距系统的抖动误差性能; 进而分析半正弦成型和方波成型对系统的捕获时间和测距抖动误差的影响. 通过研究和分析认为, 在深空测控测距中, 一种比较适用的测距方式是选择T4B作为伪码测距系统的测距码, 基于DDS原理产生任意码片移位的伪码序列, 采用半正弦成型调制方式和半正弦匹 配滤波接收技术, 利用同相中相积分环进行伪码的跟踪.
低轨道航天器高电压太阳电池阵电流泄漏效应分析计算
师立勤, 刘四清, 郑惠南
2012, 32(1): 130-135. doi: 10.11728/cjss2012.01.130
摘要:
在一种简化的太阳电池阵结构模型基础上, 利用太阳电池阵电流收集经验模式,基于电流平衡, 建立了一种计算低轨道航天器高电压太阳电池阵在等离子体环境中电流泄漏的方法. 利用该方法, 对高电压太阳电池阵电流泄漏效应与低轨道等离子体环境、电池阵电压、电池阵裸露金属面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 随着轨道高度增加, 电流泄漏引起的电池阵功率损失迅速下降, 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为电离层等离子体密度最高的300~400 km高度的轨道区域; 电流泄漏引起的功率损失与太阳电池阵电压呈指数关系, 电压越高功率损失越大; 200 V以下的电池阵功率损耗较小, 远低于电源系统总功率的1%;电流泄漏与太阳电池阵裸露金属导体的表面积呈正比关系, 因此, 通过减少太阳电池阵裸露面积, 可以降低电流泄漏的影响.
空间用硅太阳电池带通滤波器的研究
雷刚, 沈珏, 曹佳晔
2012, 32(1): 136-140. doi: 10.11728/cjss2012.01.136
摘要:
为改善硅太阳电池在轨工作期间的性能, 通过对空间用太阳电池带通滤波器结构设计和制备工艺的研究, 研制出一种空间用硅太阳电池的带通滤波器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 采用该带通滤波器可使硅太阳电池在轨工作温度降低6℃~12℃, 输出功率增加1.8%~4.1%. 带通滤波器的研制对于促进高效硅太阳电池的空间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一种基于三正交主轴平面的快速星图模拟方法
全伟, 徐梁, 宁晓琳
2012, 32(1): 141-146. doi: 10.11728/cjss2012.01.141
摘要:
为在地面上进行星图模拟以测试星图识别算法和星敏感器性能, 提出了一种新的快速星图模拟方法. 该方法利用截面圆和固定区域的性质, 将单位天球按照三个正交主轴平面进行等分, 根据赤纬值求解恒星矢量与主轴平面夹角来确定选星条件, 进而根据坐标变换原理进行星图模拟. 为验证所提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的优势, 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与现有星图模拟方法相比, 本文方法在保证星图模拟精度的条件下, 选星速度提高了3倍以上.
刚柔空间机器人基于神经网络的协调运动控制及柔性振动抑制
陈志勇, 陈力
2012, 32(1): 147-153. doi: 10.11728/cjss2012.01.147
摘要:
探讨了本体姿态受控的刚柔耦合空间机器人关节运动控制及柔性振动抑制问题.基于拉格朗日方法及奇异摄动理论, 导出了系统的奇异摄动模型. 为确保系统在未知惯性参数影响下本体姿态、关节协调运动的精确跟踪控制, 针对慢变子系统, 提出了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补偿控制策略; 同时针对快变子系统,采用惯常的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器以实现系统柔性振动的主动抑制. 仿真结果表明, 所提控制方案可有效补偿未知系统惯性参数的影响, 使系统能够准确跟踪所期望的运动轨迹, 并较好地抑制系统的柔性振动.
TDICCD相机大视场多通道遥感图像自动拼接方法
禄金波, 何斌
2012, 32(1): 154-160. doi: 10.11728/cjss2012.01.154
摘要:
在TDICCD大视场多通道遥感图像的拼接中, 由于存在成像平台谐振及颤振等因素的影响, 以往的经典方法抗噪性和鲁棒性不高, 很难达到图像高精度和快速拼接的要求. 为此, 提出了一种空域互相关自校正亚像素配准方法. 该方法针对TDICCD多通道图像间重叠像素的特点, 采用变搜索窗口的互相关系数作为评价函数; 采用局部检测法监视图像参数的变化, 找出图像每一部分最佳参数; 采用干扰点排除法控制图像中误匹配的点, 使参数更加可信; 在最佳点配准的基础上, 采用所提出的亚像素定位法对配准进行补偿.实际遥感图像拼接结果证明, 该算法精度优于0.1 pixel, 同时比其他方法速度快, 稳定性、抗噪性和鲁棒性都很高, 拼接图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