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7年  第7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文
中性电流片的形成和环形日冕瞬变
胡友秋, 金曙平
1987, 7(1): 1-9. doi: 10.11728/cjss1987.01.001
摘要:
在双极背景场下,光球层反向磁通量的喷发将会在新老磁场之间形成中性电流片.本文从理想磁流体方程组出发,考虑磁场和日冕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对上述电流片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对亚音速喷发,将由里向外形成四个区域:(1)由喷发物质直接形成的低温,高密度日珥,位于最里层;(2)紧挨抛射日珥的低温稀疏区;(3)喷发物质和日冕物质向中性电流片集中形成的高温.高密度物质环;(4)在环的周围,由快磁声波形成的,密度略比日冕背景为高的前鞘区.上述结构与典型的环形日冕瞬变的观测特征相符.由此表明双极背景场下反向磁通量的喷发可能是触发这类瞬变的重要机制.
太阳活动下降期的日冕大尺度磁场和冕洞分布
赵学溥, 张雷
1987, 7(1): 10-17. doi: 10.11728/cjss1987.01.010
摘要:
本文应用十八、十九周下降期的地磁观测资料导出了对应时期太阳风速度的卡林顿经度变化,并结合由极盖区地磁观测导出的行星际磁扇形结构确定十八、十九周下降期太阳南北磁极极性、类偶极点的太阳余纬和卡林顿经度,从而确定了该时期的冕洞分布,并与二十周冕洞分布进行比较.
1980年11月5日耀斑的硬、软X射线及微波的象与Hα等光度象的比较
史忠先, 汪景琇
1987, 7(1): 18-28. doi: 10.11728/cjss1987.01.018
摘要:
本文对1980年11月5日22点25分开始的1B/M1-M4的Hα耀斑进行了图象处理,绘制了等光度图;与硬、软X射线象,微波象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耀斑的第一次极大,高能电子没有穿透到色球.Hα耀斑主要是由T=107—108K(产生软硬X射线的热区)等离子体向下传导到色球而形成.2.Hα耀斑的第二次极大,是由高能电子轰击色球而形成,Hα耀斑滞后数秒(小于5秒).3.耀斑闪光相,Hα面积与Hα强度同步增长.4.从耀斑前后的横向磁场变化(Hα短纤维的变化),估计磁能释放~1031尔格.
用半经验模型研究耀斑大气的能量耗散
方成, 甘为群
1987, 7(1): 29-38. doi: 10.11728/cjss1987.01.029
摘要:
本文利用南京大学太阳塔多波段光谱资料推求出的两个耀斑(一个SB级,一个2B级)的半经验模型;计算了耀斑不同时刻的辐射损失速率,并与电子束轰击和X线作用下的产能率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耀斑不同时刻的色球辐射损失变化可达一个量级以上;耀斑脉冲相前后电子束轰击加热相当有效;耀斑强度极大时,电子束轰击和X线加热都有作用;耀斑主相时,X线加热更能有效地平衡辐射损失.但是,尤其是对大耀斑来说,色球低层和光球上层的加热既不能用电子束轰击,也不能用X线的作用来解释;可能存在某种把能量从色球上层向低层转移的机制.研究也表明,耀斑随时间变化的半经验模型为研究耀斑的能量耗散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从射电频谱指数的变化推求非热粒子能谱指数的变化
姚金兴, 刘炎
1987, 7(1): 39-45. doi: 10.11728/cjss1987.01.039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由射电爆发的频谱指数α去推求电子能谱指数δ的方法;并对质子事件能谱指数和爆发峰值时的射电频谱指数之间作了相关统计,得到相关系数为0.70.以1972年8月7日15h22mUT的大爆发为例,在不同频率上进行了计算.由不同时刻的α所算得的δ值表明,在爆发峰值之前,电子能谱近似地可用幂律分布来表示;而在峰值之后,则与幂律分布有所偏离.在爆发脉冲相的20分钟时间内,δ值的变动范围约为0.4—3.6.
激波中费米加速的时间演化效应(III)
李丁一, 毛定一, 王德焴
1987, 7(1): 46-51. doi: 10.11728/cjss1987.01.046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在考虑粒子的扩散系数随动量变化条件下的激波费米加速的时间演化过程,对各种源粒子时间及空间分布分别求得被加速粒子的能谱和平均动能的时间演化.通过数值计算,并与粒子扩散系数和动量无关的情形相比较,结果表明:扩散系数随动量变化使高能粒子不易得到加速.在扩散系数按X~pn随动量变化的情况下,本文得到了平均动能按~t2/n规律随时间增加.
GEOS-2卫星S329和S301实验所得对流图象的综合分析与比较
资民筠
1987, 7(1): 52-58. doi: 10.11728/cjss1987.01.052
摘要:
本文对GEOS-2卫星S329电子枪实验和S301冷等离子体电子浓度实验所得对流图象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比较是通过Volland半经验模式将对流电场与等离子体层顶相联系的.两种观测都表明对流电场的西旋与Kp有关,并说明Volland模式在一级近似下较好地描述了同步轨道附近的对流情况.两种实验在高地磁活动时等离子体层顶大小方面有矛盾处.这种矛盾的可能原因是高磁扰日时等离子体层顶附近动力过程的复杂性.此外,S329实验所得的对流电场之晨昏不对称性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高频返回散射电离图中的离散源回波的地面距离的确定
焦培南, 杜军虎
1987, 7(1): 59-64. doi: 10.11728/cjss1987.01.059
摘要:
本文给出一个从高频返回散射电离图中确定离散散射源回波地面距离的方法.它是假定散射源的描迹是抛物线形式且切于最小时延线来计算固定散射源地面距离的.它仅仅基于单站得到的返回散射电离图的最小时延线和三组散射源回波描迹的时延和频率数据即可完成.实验检验的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结果的误差不大于3%.
太阳质子事件与大气臭氧扰动
叶宗海, 薛顺生, 王莲英
1987, 7(1): 65-72. doi: 10.11728/cjss1987.01.065
摘要: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60至1982年间1级以上的太阳质子事件与四个不同地理纬度大气臭氧含量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中、低纬度地区,1、2级太阳质子事件基本上不影响大气臭氧含量,只有3、4级的大事件才对臭氧含量产生扰动,而且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对于极区,1级以上的太阳质子事件就能对臭氧含量产生影响,随着质子事件级别的增高,对臭氧含量的扰动也加大.通常,太阳质子事件发生的当天,臭氧含量开始下降,在第4天下降达最小值,整个扰动持续数日.由太阳质子事件扰动大气臭氧明显的纬度效应证明了太阳质子事件的确是使大气臭氧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此外,分析结果表明,冬天出现的太阳质子事件对臭氧的扰动要大于夏天质子事件对臭氧的扰动.这些结果给出了太阳质子事件影响大气臭氧的一个总轮廓,而且从理论上得到了较好的解释.
安徽亳县陨石的热释光研究
王奎仁, 刘京发, 杨海涛
1987, 7(1): 73-77. doi: 10.11728/cjss1987.01.073
摘要:
毫县陨石于1977年10月20日下午2时30分左右降落于安徽亳县张沃公社吝子门大队.陨石表面灰黑色,有0.5mm厚的烧蚀层,具有明显的球粒结构.已查明[1]该陨石的透明矿物有镁橄榄石、贵橄榄石、透铁橄榄石、古铜辉石、顽火辉石、斜顽辉石、顽火透辉石、易变辉石、斜长石、正长石、白磷钙矿、石英、黑云母、白云母、方解石、刚玉等;不透明矿物有陨硫铁、铁纹石、镍纹石、铬铁矿、镁铁尖晶石、钛铁矿、镍黄铁矿、石墨、磁铁矿、方铁矿、自然铜和张衡矿等.经研究[1]该陨石的化学-岩石类型为LL4,属于平衡球粒陨石.
我国某些普通球粒陨石金属相的元素分布
陈永亨, 孙用均, 王道德
1987, 7(1): 78-84. doi: 10.11728/cjss1987.01.078
摘要:
本文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法测定了我国不同化学群的吉林(H5),信阳(H5)、肇东(L5)、广饶(L6-5)和东台(LL6)等普通球粒陨石金属相的Fe、Ni、Co、Cu、Cr、Mn、Ga、Ge、Ir、Au和As含量.每个陨石的金属相按粒径分为>20目.20—40目.<40目等.根据这些结果,讨论了元素的分布规律和分馏趋势以及决定金属相组成的作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