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14卷  第2期

理论研究
太阳硬X射线爆简单脉冲峰的理论模型
张捷, 张和祺, 周爱华
1994, 14(2): 85-92. doi: 10.11728/cjss1994.02.085
摘要:
SMM卫星上γ射线谱仪(GRS)于1980年2月至1982年12月间,观测到103个强硬X:射线爆发(对应的硬X射线谱仪峰值计数率大于60005/s).根据它们的时间轮廓图,发现其中的24个事件含有变化幅度大、时间轮廓平滑的简单脉冲峰。24个峰在54-100keV能道的统计结果显示,时间轮廓的上升相斜率与下降相斜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80,且上升相斜率略大于下降相斜率,平均值比值约为1.37.为了定量比较,根据它们斜率的平均值构造成了一标准峰模型,上升相与下降相特征时间分别为12.7秒和17.4秒。分析表明,高能电子具有连续的、对称的注入模式,且强哨声波散射条件下的捕获沉降模型是较合适的硬x射线辐射模型。
子午面内Alfvén波的传播特征
吕建永, 魏奉思, 黄天桥
1994, 14(2): 93-100. doi: 10.11728/cjss1994.02.093
摘要:
本文使用由WKB近似得到的Alfvén波传播的张量表达式,具体计算和讨论了一种太阳子午面内含盔形-电流片磁位形的流场中Alfvén波的传播特征,主要结果是:(1)Alfvén波磁场起伏随日心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其中极开区的衰减远快于赤道区,但随着距离的增大,这种纬度关系将迅速变弱,以致在较远空间,磁起伏相差很小,衰减很慢;(2)Alfvén波的相对磁场起伏b/B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在几个太阳半径之后变化不再明显,达到所谓的"饱和";在大日心距离的盔形电流片附近,Alfvén波将成为重要的磁场组成部分;(3)Alfvén波速度起伏纬度关系较为明显,相对速度起伏。u/U随着距离增大而衰减,电流片区衰减得较快,但这种纬度差别将变弱。与黄道面内Alfvén波传播特征的具体比较表明,磁场涨落的变化特征与背景场位形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速度涨落与背景场没有这种明显关系。
AE指数表现出的磁层的浑沌行为
高玉芬, 周荣茂
1994, 14(2): 101-108. doi: 10.11728/cjss1994.02.101
摘要:
时间序列的非线性预测误差可用来辨别产生这个时间序列的动力学系统是浑沌的还是随机的。据此,本文分析了自1982年1月30日12点开始的分辨率为1min的AE指数构成的时间序列,共15000个数据点。首先用其中的一部分数据构造了一个从非线性确定性的到线性统计的范围很宽的预测模型,然后利用此模型对另一部分数据进行预测。预测误差的结果表明,AE指数所表征的磁层具有浑沌行为。用同样的数据,利用滞后时间相空间重构法得到的系统吸引子的关联维为2.5.
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等效厚度和漂移速度对闪烁功率谱的影响
陈仲生, 周勇
1994, 14(2): 109-115. doi: 10.11728/cjss1994.02.109
摘要:
利用由衍射基本原理导出的有限厚薄相屏弱闪烁信号强度的Fourier功率谱表达式研究了不规则结构等效厚度L和水平漂移速度V对Fourier功率谱的影响。结果表明,L加大,Fresnel振幅变小,Presnel半径不变;V加大,Fresnel振幅不变,Fresnel半径变大。功率极小值相应的频率值之比为1:1:2:3:…:n而不是√2:√3:…:√n,与实测资料分析结果一致。对实测闪烁功率谱进行了数值模拟。由此得到了实际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等效厚度、漂移速度的数值。
电离层峰下结构的数值模拟
张顺荣, 黄信榆
1994, 14(2): 116-124. doi: 10.11728/cjss1994.02.116
摘要:
在考虑由扩散与中性风引起的动力学输运与有原子离子O+(4S)、O+(2D)与O+(2P)以及分子离子Q2+、NO+和N2+参加光化学反应的电离层-热层体系中,提出一个一维时变的电离层剖面数值模型。通过数值计算着重讨论了武昌地区F2层峰以下,尤其是E/F与F1/F2谷区的电离层形态与有关过程,得到如下结论:(1)对于原子离子,单一成份O+(4S)的光化学反应与输运过程,可以解释F1/F2浅谷的形成;有O+(2D)参与的光化学反应。最有利于形成F1/F2深谷;O+(+2P)不利于谷的形成。对于分子离子,由中性风引起的输运,也有助于深谷的形成。(2)原子离子和分子离子的过渡高度,大约在180-190km,早晚略高。在传统的电子连续性方程中,线性复合系数的假设只适用于此界之上。(3)最宽的F1/F2谷大约出现于地方时11h,最深谷则在正午。E/F谷宽约为20-30km(低年)和25-45km(高年),早晚比中午约宽10-20km.(4)O2+是形成E层与F1层的主要成分,其高度剖面呈双峰状;下部峰形成E层,上部峰与NO+一起构成P1层。
损耗大气中惯性重力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方程及其初步讨论
易帆, 肖佐
1994, 14(2): 125-133. doi: 10.11728/cjss1994.02.125
摘要:
根据弱相互作用理论,本文建立了损耗大气中极性重力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方程。这组方程在三个方面推广了前人的工作:考虑了波的空间传播;包含了粘滞产生的衰减;波谱可以是连续的。粘滞衰减率的大小与波的空间尺度以及传播方向有关。Coriolis力的引入使相互作用系数成为复量。根据这组方程,考察了惯性重力波的参量激发。结果表明:在共振条件满足时,主波存在一个阈值,阈值大小与次级波的损耗率成正比。当主波振幅大于这个阈值时,次级波将指数增长。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次级波的频率将发生变化,变化的大小与主波能量成正比。
东亚大陆磁异常区地磁太阳日变化的异常特征
徐文耀, 李卫东
1994, 14(2): 134-143. doi: 10.11728/cjss1994.02.134
摘要:
使用IGY/IGC(1957.7.1-1959.12.30)期间全球地磁台网和中国长春、北京、上海、拉萨四台的地磁资料,分析了东亚大陆磁异常区地磁太阳静日变化Sq的异常特征。分析表明,组成Sq的两个主要谐波(1次和2次谐波)在东亚大陆异常区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区的分布特征:X分量振幅值一般高于地磁纬度相同的其他地区的振幅值。振幅极小值出现的纬度向南移动约20°,极小值的量值小于其他地区。由东亚异常区资料计算出的Sq外源电流体系强度与其他地区的强度相近,但电流涡焦点的地磁纬度比其他地区低10°左右。由于产生Sq变化的电离层发电机电流取决于地磁场和电离层电导率结构,而电离层电导率又与地磁场强度和位形有关,所以东亚大陆异常区Sq的异常表现可以归因于该区磁场结构对发电机过程的影响。数值计算表明,地磁轴的倾斜和东亚磁异常这两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可以合理解释上述特征。本文的结果表明地磁场异常分布与空间电磁环境相关极为密切。
探测与分析
利用射电天文观测数据确定电离层行扰速度的新方法
韩文焌, 张喜镇, 郑怡嘉
1994, 14(2): 144-150. doi: 10.11728/cjss1994.02.144
摘要:
当米波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机场内,有三个以上的射电源时,考虑天线跟踪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确定电离层行波扰动水平速度的新方法,并给出计算实例,讨论了误差。
中层小尺度风切变的观测
吴永富
1994, 14(2): 151-156. doi: 10.11728/cjss1994.02.151
摘要:
十个中层大气风剖面于1988年夏季在北欧的Andφya(69°N)上空用装有铝箔的火箭测得。使用了一种新型铝箔,使其测量的高度范围覆盖103-85km,测量的高度分辨率为25m.观测的风切变剖面显示了一多层结构,一般由3-9个切变层组成,切变层厚度通常小于200m.观测到高达40-90m/s/km的强风切变,且如此大的切变存在于所测区间内不同高度上。在一个连续测量的五个风切变剖面中,有寿命至少2.5小时,相位向下运动速度为0.4m/s,以及最大切变振幅为180m/s/km的强风切变,显示了稳定和持续特性。
研究简讯
一种获取耀斑光变曲线的高精度、高分辨方法
栗志, 周卫红
1994, 14(2): 157-159. doi: 10.11728/cjss1994.02.157
摘要:
返回散射电离图干扰噪声的消除方法
程晓梅, 郭保华
1994, 14(2): 160-162. doi: 10.11728/cjss1994.02.160
摘要:
带飞轮的充液摆的稳定性
包光伟
1994, 14(2): 163-168. doi: 10.11728/cjss1994.02.16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