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18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文
磁流体中间激波的相互作用
胡小龙, 胡友秋
1998, 18(3): 193-199. doi: 10.11728/cjss1998.03.193
摘要:
本文讨论磁流体中间激波的相互作用规律.主要结论:中间激波汇合的产物为后向快简单波、后向慢简单波或慢激波、接触间断、前向慢激波和前向快激波,其中后向波成份和接触间断很弱.当左(右)激波较强时,中国激波碰撞产物为后(前)向快激波、后(前)向慢简单波或慢激波、负(正)切向间断、前(后)向慢简单波和前(后)向快激波.
半球功率输入和高纬电离层电导
沈长寿, 资民筠
1998, 18(3): 200-205. doi: 10.11728/cjss1998.03.200
摘要:
综述和介绍了由TIROS—NOAA系列卫星资料制定高纬沉降粒子能流和电离层积分电导经验模式的方法,绘制了不同粒子沉降活动的Pedersen和Hall电导在磁纬-磁地方时坐标内的等值线分布图.同时给出了不同季节内受太阳电磁辐射控制的电导等值线分布.具体地分析了电导经验模式与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的内在联系。
氮氧化物羽烟在电离层局部的光热效应
马延华, 赵华
1998, 18(3): 206-212. doi: 10.11728/cjss1998.03.206
摘要:
在航天器羽烟一次性抛出和呈球状近似情况下,模拟了电离层E层NO羽烟与周围大气压力平衡时的最大亮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在110km抛出的5molNO羽烟可使它获得瞬时夜间中等偏强极光那样的亮度,在140km抛出的同样数量的NO羽烟亮度却急剧地减弱.还模拟了白天夜间温度为1000K的NO2羽烟在190km和250km两个高度、50mol和500mol两种抛出总量所造成的局部大气温度短时间内的下降.在F层下部,夜间较大抛出量所造成的冷却效应是显著的.
重力波波包在非等温和可压大气中的非线性传播
张绍东, 易帆
1998, 18(3): 213-21. doi: 10.11728/cjss1998.03.213
摘要:
本文采用二维全隐欧拉(HCE)格式对具有高斯分布的重力波波包在非等温、可压大气中的非线性传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将数值计算结果与重力波在等温大气中的传播过程以及在WKB近似条件下的线性重力波理论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受非线性作用与背景温场非均匀性的共同影响,在垂直方向上,重力波等相面向下运动,波包整体向上传播.由于非均匀背景温场的影响,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波包的形状变化比在等温大气中传播时显著得多,并且在波包的下游出现了波破碎.重力波波包的能量传播路径与WKB近似条件下的线性射线理论的结果差异很大,说明用WKB近似条件下的线性重力波理论来定量描述重力波的传播过程有一定的局限性.
1997年1月6—11日日地连接事件──对磁暴-环电流-对流电场的讨论
高玉芬, 王家龙, 萧佐
1998, 18(3): 222-227. doi: 10.11728/cjss1998.03.222
摘要:
给出了1997年1月6—11日日地连接事件的太阳风和行星际扰动及由此产生的地磁扰动特征.利用这些资料对磁暴-环电流-对流电场的分析表明,磁暴主相(或环电流)的开始主要是IMF南向分量形成的对流电场直接驱动的结果;对流电场在磁暴主相的形成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主相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报大磁暴
周晓燕, 潘辛平, 杨一平
1998, 18(3): 228-234. doi: 10.11728/cjss1998.03.228
摘要:
本文采用阈值预报的策略和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以13个太阳风参量和地磁AE,Dst指数作为输入,以0或1作为输出,提前4h预报大磁暴主相发生的时刻.结果表明,采用神经网络方法的阈值预报可以对灾害性磁暴的发生提前数小时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报.
地外撞击球粒的成因探讨──以K/T界面事件为例
邹永廖, 欧阳自远, 王世杰, 李春来
1998, 18(3): 235-241. doi: 10.11728/cjss1998.03.235
摘要:
本文对KTB地层中富含尖晶石的地外撞击球粒的成份、矿物组成、构造特点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陨石消熔模拟实验的分析,以及陨石消融成因模式和撞击汽云凝聚成因模式的对比研究,认为该类球粒在成因上既有消融成因的球粒,又有撞击汽云凝聚成因的球粒,并且可能同时存在另外一种成因机制的球粒.
球载高能天文望远镜的超视距自动跟踪
林宝军, 曲卫振, 吴伯冰, 张希元, 李惕碚, 薛景宣
1998, 18(3): 242-246. doi: 10.11728/cjss1998.03.242
摘要:
本文在HAPI-4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利用80C196超16位单片机,首次实现了球载姿态指向控制系统的数字化;借助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实现了气球位置的高精度定位和时间的绝对定标;采用小型高密度磁带机作为球载数据流存储器,利用海事卫星实现超视距测控,形成了新一代的球载高能望远镜控制系统.
电离层扰动的GPS探测
万卫星, 宁百齐, 袁洪, 李静年, 梁君, 李利斌
1998, 18(3): 247-252. doi: 10.11728/cjss1998.03.247
摘要:
提出了一种利用短基线GPS接收阵探测研究电离层扰动的实验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消除观测点运动速度的影响,从探测结果中确定扰动传播参量的数据分析算法.实验结果表明,短基线GPS接收阵用于探测研究TID一类电离层扰动时,精度高,可靠性好,并能有效地探测大范围电离层扰动的传播特性.
美国几架航天飞机所发生的SEU研究
古士芬, 臧振群, 师立勤, 吴中华
1998, 18(3): 253-260. doi: 10.11728/cjss1998.03.253
摘要:
本文对1991年美国发射的5架不同倾角不同高度的低地球轨道航天飞机所遇到的单粒子翻转事件进行了考查和研究.结果证实在极光区和南大西洋异常区仍可能发生大量单粒子事件,大大地影响到航天器的安全,对此文中给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6°卧床模拟失重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及内分泌调节机制的研究
汪涛, 温秀兰, 杨光华, 胡平, 司少艳, 向求鲁
1998, 18(3): 261-264. doi: 10.11728/cjss1998.03.261
摘要:
本文研究了-6°卧床模拟失重对T淋巴细胞受到有丝分裂原刺激后增殖能力和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辅助/炎性T细胞亚群(CD4+T细胞)、杀伤T细胞亚群(CD8+T细胞)、及表达CD25分子细胞数的影响,同时观察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激素的改变,来探讨免疫功能的变化与内分泌系统改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模拟失重造成的免疫功能下降与内分泌系统紊乱有关.
小卫星技术的若干进展
于德江
1998, 18(3): 265-270. doi: 10.11728/cjss1998.03.265
摘要:
本文评述了国际上应用小卫星在结构、电源和操作系统等领域新近的若干进展.在结构方面侧重于新材料、新器件和新工艺的介绍;在新型电源方面包括了有关太阳电池和蓄电池的内容;在操作系统方面强调了自主控制领域中的新观念和新方案.
太阳微波爆发与高能质子的共生过程
李春生, 傅其骏
1998, 18(3): 271-278. doi: 10.11728/cjss1998.03.271
摘要:
本文根据近年来对太阳射电爆发与高能质子/γ射线谱线辐射等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不同型别的太阳射电爆发中以微波爆发与γ射线辐射/质子事件发生过程中的高能质子共生率最高,趋近100%,这一结果,否定了以前认为米波Ⅱ型或米波Ⅳ型爆发拥有产生高能质子必要条件的看法;指出:上述微波爆发可以细分为脉冲型和微波Ⅳ型(Ⅳμ型),它们的物理条件不同,共生关系的表现特征也不尽相同;并且对上述共生现象的物理过程作了初步的解释和探讨.
太阳微波脉冲事件的时变特性
许富英, 吴洪敖
1998, 18(3): 279-283. doi: 10.11728/cjss1998.03.279
摘要:
本文利用瑞士Berne大学1988年1月-1989年12月发布的15个太阳微波脉冲事件的观测资料,分析其时间轮廓的3个主要特征:脉冲度、不对称性和半功率宽度频率响应.这些特性,可以定性地用非热电子的连续注入模,和不均匀的源模型给出较合理的解释.
22太阳周极大期Imp≥M1.0X射线耀斑的分布特征
李可军
1998, 18(3): 284-288. doi: 10.11728/cjss1998.03.284
摘要:
本文对第22太阳周极大时期Imp≥M1.0X射线耀斑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事件存在南北半球分布的不对称性,且不对称性在极大年或其后一年改变符号.文中还对不对称性与太阳活动的相关关系也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