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期刊质量的不断提升与长足发展,《空间科学学报》编辑部组织了部分编委的座谈会,会议于2010年4月28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九章大厦天王星厅召开。吴季常务副主编主持了会议,主编刘振兴院士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力学研究所、国家天文台、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气象局卫星中心、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等多家科研单位的二十余名空间科学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吴季副主编首先致辞,介绍这次会议的主旨与议程。他充分肯定了《空间科学学报》长期以来在期刊界的学术地位与价值及其在编辑和出版方面保持的较高水平,同时也指出了学报作为空间科学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其发展与当前空间科学学科发展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希望学报能够结合当前空间科学学科蓬勃发展的有利背景,以双星计划、探月工程、萤火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作为带动,依托中科院知识创新计划的支撑背景,积极改进,努力提升,不断提高期刊水平与质量,尤其要以空间科学研究成果为主体,增加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
随后,《空间科学学报》编辑部负责人李莉对学报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报告。她首先汇报了学报2009年全年的出版、稿源以及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相比以往,以上各项指标均为最好。接下来,她介绍了编辑部所进行的努力改进,包括扩大学报宣传、利用各种途径组织稿件、对文章摘要与图表标题和内部文字进行英文强化以及学报采编系统网络平台的升级等等。最后,她着重强调了当前学报发展所存在和面临的一些问题与情况,例如受国际检索机构收录导向的影响,稿源数量有待进一步充足,空间生命、微重力等空间科学专业领域的稿源比重低,作者群相对单一等等。接下来,在主编刘振兴院士的倡导下,在座的各位编委专家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讨论了有关学报发展与提升的相关问题及策略,主要建议方案归纳如下:
(1)除接收自由投稿外,要进一步重视组稿,有侧重、有目标的组织稿件。这样组织来的稿件不仅具有系统性,水平与质量也有保证,而且通常能够涵盖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工作。组稿途径又可分为:依托科技项目,通过负责相关项目的编委专家组织稿件,例如2009年第5期中由吴季副主编组织的“萤火一号”专题系列研究论文;根据相关国内、国际会议,充分调动各编委成员包括外籍编委、顾问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优秀会议专题稿件,例如由王赤及甘如石副主编组织的国际磁层亚暴会议论文稿件;通过参与学会各个专业委员会的年会报告等,扩大学报宣传,筛选优秀稿件并进行邀稿、约稿。
(2)学报版面形式上的创新改进。具体实施措施主要包括目录分栏,通过专业分栏,明确专业收录范围,例如通过设置空间物理、空间生命、微重力等专栏,逐渐打开相应读者群及作者群市场,吸引更多稿源;也可进行文章类型分栏,设置快报、简报,实时报道一些简短的最新研究成果,设置特邀报告栏目,刊载一定数量的战略性综述文章或者前沿性文章,扩大影响与引用;还可以通过改进封面、封内或者宣传页,加强学报介绍与宣传。
(3)明确编委职责,量化任务指标。发动编委专家组织或约稿,每年完成至少一篇稿件的推荐或撰写任务,尽可能挖掘各个学科领域的优秀稿源资源。
(4)鉴于学报的交叉学科性质及其在地学和航空航天类的排名状况,对于从地学类到航空航天类变更期刊学科分类的可行性及可能造成的长远影响进行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5)进一步缩短期刊的出版、审稿录用周期,研究通过学报网络平台扩大宣传以及实现信息发布的可行性。
最后,在听取了编委专家们的踊跃发言后,主编刘振兴院士做了总结陈述,他认为当前空间科学学科发展的形势非常好,这为《空间科学学报》的长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充分肯定编委成员为学报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同时,他呼吁当前每一位编委成员进一步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尽到应有的义务与职责,使学报文章水平不断提升,跻身国内精品学术期刊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