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2年  第12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文
1980年5月21日—22日耀斑后冕拱(Post-flare coronal arch)的加热机制和稳定性
唐玉华, G. Poletto
1992, 12(3): 161-170. doi: 10.11728/cjss1992.03.161
摘要:
本文提出了快撕裂模加热是1980年5月21日—22日耀斑后冕拱长达10多小时的有效加热机制。作者计算了撕裂模所提供的能量和相应的增长率,并讨论了该冕拱的MHD平衡和稳定性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对5月21日冕拱,当密度取1.6×109cm-3(实测值)时,剪切宽度αα=1.8×108cm(冕拱小半径的十分之一)剪切磁场为18—32×10-4T,所对应的增长率为1.79×10-5s-1—2.66×10-5s-1,不稳定的增长时间为15.5h—10.4h,这组解与观测到的冕拱存在10多小时相符。所以,撕裂模是冕拱合理的有效加热机制。2.该冕拱之所以维持10多小时之久,除撕裂模加热与辐射损失平衡外,在力学上必须处于平衡态,其平衡条件为Bφ(冕拱轴向磁场)=2Bθ(冕拱的环向场),和气压梯度dp/dr大于零。若冕拱满足该力学平衡条件,则利用能量原理可得到该系统对腊肠扰动、扭曲扰动、螺旋扰动均是稳定的。
二维太阳风速度结构与日球电流片
蔡红昌, 魏奉思
1992, 12(3): 171-177. doi: 10.11728/cjss1992.03.171
摘要:
本文分析了第1733—1742Carrington周的太阳耀斑、行星际闪烁(IPS)、太阳风及K-日冕资料,对二维太阳风速度结构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速度的大尺度分布、高速区、速度梯度、经度不均匀性和边界形状等方面相对于太阳赤道面都是不对称的;通过对理想的和实际的电流片以及飞船测量的磁场和速度比较,可以看到电流片附近大体上为低速区,但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扰动太阳风对背景太阳风的二维速度结构有显著的影响;理想电流片与实际电流片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维磁流体动力学平衡日冕(Ⅱ)
刘航宇, 王水, 郑惠南
1992, 12(3): 178-184. doi: 10.11728/cjss1992.03.178
摘要:
基于解析和数值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讨论了非均匀引力场中日冕的二维磁流体动力学平衡。对临界点进行了比较仔细的处理。得到了包含闭场区、中性片和开场区的大尺度日冕磁场位形,闭场区和中性片构成冕流结构。在高纬和低纬地区几个太阳半径之外,等离子体径向流动速度超过了局地声速和局地Alfvén速度。在1AU处,太阳风速度可达到400kms-1以上
无力场的触发重联和太阳耀斑
李醒, 胡友秋
1992, 12(3): 185-191. doi: 10.11728/cjss1992.03.185
摘要:
采用多步隐格式,对在瞬间形成的电流片的触发下的高剪切无力场的磁重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磁重联首先在交界面处的非中性电流片区出现,然后向无力场区蔓延。在磁重联过程中,在无力场区形成一高温环状结构,物质向光球层流动。在高温环内侧的新喷发场区,物质向上流动。磁重联主要集中在初始电流片外侧的高剪切无力场区,高温环顶部的温度最高,位置基本固定。在磁重联的过程中,剪切磁场分量的空间梯度减小,无力场因子下降。
宇宙噪声的电离层闪烁
陈仲生, 赵发新, 马骏
1992, 12(3): 192-24. doi: 10.11728/cjss1992.03.192
摘要:
本文给出了薄相屏近似条件下的电离层闪烁Fourier功率谱和Bessel功率谱与电离层不均匀结构电子密度涨落空间谱之间的关系。对窄波瓣天线Riometer获得的宇宙噪声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宇宙噪声资料包含着电离层不均匀结构的信息。Riometer观测结果也可用于电离层闪烁问题的研究。
用全球原始方程半谱模式研究QBO对行星波传播的影响
马瑞平, 张旸, 彭晓岚
1992, 12(3): 205-213. doi: 10.11728/cjss1992.03.205
摘要:
本文建立了一个全球原始方程半谱模式,模拟了赤道上空风场准两年振荡(QBO)及其相应的副热带急流大小对冬季半球行星波向上传播及平流层突然增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数1的行星波在QBO东风相比西风相更易向上传播,平流层增温更快更强。波数2则相反。QBO对低纬对流层里的行星波上传的影响限制在低纬低平流层,对中高纬影响不大。
南丹铁陨石微量元素的微区分布特征
李学军, 柴之芳, 刘永忠, 巢志瑜, 肖延安, 毛雪瑛
1992, 12(3): 214-221. doi: 10.11728/cjss1992.03.214
摘要:
本文用同步辐射X荧光微区扫描法(SRXRFMS)研究了南丹铁陨石中微量元素的微区分布特征。讨论了南丹铁陨石的分类、起源及演化等基本问题。指出南丹铁陨石似分为IAB群较合理,它可能是由具有球粒陨石组成的母源物质受冲击、经局部熔融而形成。
短波返回探测最小时延曲线的反演
郑传青
1992, 12(3): 222-227. doi: 10.11728/cjss1992.03.222
摘要:
提出一个利用短波扫频返回探测最小时延导出电离层结构参数的方法。这个方法不必引入辅助参数,只需给出二个频率点的最小时延数据和相应的斜率数据,即可导出电离层参数。
低纬Pc3地磁脉动的多台观测
杨少峰
1992, 12(3): 228-234. doi: 10.11728/cjss1992.03.228
摘要:
利用长春、北京、兰州三个低纬地区台站的地磁脉动观测资料,对低纬地区(1.21≤L≤1.43)Pc3脉动的频谱特性和偏振特性做了对比分析,并对低纬Pc3脉动的激发机制和传播过程进行了讨论。
SABRE雷达及其观测的Pc5地磁脉动Ⅰ.统计分析结果
田茂, T. K. Yeoman, M.Lester
1992, 12(3): 235-240. doi: 10.11728/cjss1992.03.235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相干散射雷达SABRE及其观测Pc5地磁脉动的工作原理。1985—1989年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相位向极传播脉动事件的出现率峰值在当地时间午夜附近,而向赤道传播事件的出现率峰值则在18:00LT左右。文中给出了上述两类脉动事件出现率的日变化,与地磁活动的相关,与背景电离层等离子体对流特性的关系等统计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