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8年  第8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冕洞网络的大气模型
周爱华, 范大雄, 林春梅, 王建民
1988, 8(2): 81-90. doi: 10.11728/cjss1988.02.081
摘要:
本文采用非径向磁流管位形的假设,计算了太阳冕洞网络部分的色球-日冕过渡区的能量平衡模型。所考虑的能量流包括辐射、传导、对流和机械波加热(如阿尔芬波),计算结果表明在冕洞网络部分的过渡区中,电子温度T和密度N分别比宁静太阳中的值低60%和2倍,而其过渡区的厚度比宁静太阳中的大4倍。这种大气模型可满意地解释T≥105K范围的远紫外观测发射量度的分布。另外我们也发现在冕洞大气的过渡区中,阿尔芬波加热似乎不能忽略,尤其是在冕洞的过渡区底部,它的加热作用可能会超过热传导。在冕洞大气中,由于波动量的淀积而产生的对流能损耗也是重要的,在过渡区底部650km以上,对流能损耗逐渐超过辐射损耗。
行星际高密度结构的磁场位形
章公亮
1988, 8(2): 91-98. doi: 10.11728/cjss1988.02.091
摘要:
本文统计分析了第20太阳周行星际高密度结构的磁场位形。结果说明当出现高密度结构时行星际磁场相对于黄道面的倾角约增大10°。这种增大并非流相互作用或电流片倾斜和折皱所引起的,而可能是非恒稳太阳风流所具有的磁场位形。当出现高速流或扇形边界时,由于高密度结构后平行于Parker螺旋线的分量增大,磁场在黄逋面内对螺旋线的偏离角减小。
电导率分布、对流电场转向区与场向电流形态(模式分析)
资民筠
1988, 8(2): 99-107. doi: 10.11728/cjss1988.02.099
摘要:
本文利用一些简单模式讨论对流转向区形态、电离层电导率的分布变化对场向电流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区场向电流是最基本的,与对流转向区直接相联。二区场向电流的产生不仅与对流电场的屏蔽相联,也与电导率变化有关。电导率的变化还可产生一区电流高纬侧的零区电流和二区电流低纬侧的反向电流。此外,剪切转向区和旋转转向区所对应的场向电流分布也有所不同。本文结果有助于理解观测的场向电流之复杂形态,也可以解释同样的行星际磁场状况下,场向电流的不同变化。
我国中低纬地区上空低电离层中的行星波
阮雪琴, 张训械
1988, 8(2): 108-115. doi: 10.11728/cjss1988.02.108
摘要:
本文通过5年的电离层吸收观测资料与平流层增温事件对比及吸收资料的谱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1)极区平流层增温事件的影响可能通过子午环流和行星波传播,经过5—9天后到达中低纬地区,从而引起那里的电离层吸收变化;2)冬季行星波沿子午方向的平均速度大约在10m/s到15m/s之间变化;3)全年均有周期为32天、18天、10天、8天和2天的行星波出现,它对大气湍流系数有明显影响。计算得出行星波扰动引起中层的NO浓度偏离未扰值可高达40%。
猫半规管破坏后线性加速度作用下耳石反应特点
裴静琛, 严亦蔼, 王玉清, 李秀雯
1988, 8(2): 116-121. doi: 10.11728/cjss1988.02.116
摘要:
本文研究线性加速度作用下,猫半规管阻塞前后前庭-眼动反射、前庭-脊髓反射和姿态平衡的反应特性。发现猫手术前和双侧半规管阻塞后耳石-眼动反应的功率谱和相对增益无显著性差异,脊髓反射H波幅变化在不同加速度刺激下有相似的反应模式。单侧半规管阻塞后,前庭-眼动反射表现明显不对称,H波幅改变与线性加速度无关,反映出半规管功能不对称也引起耳石功能不对称。本文提出潜在性耳石半规管功能不平衡可能是空间前庭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哈雷彗星的JHK光度和1.3—2.6微米分光观测结果及分析
高衡, 陈培生, 陈彦康
1988, 8(2): 122-127. doi: 10.11728/cjss1988.02.122
摘要:
本文给出哈雷彗星在1986年3月25日至4月2日之间JHK波段测光和1.3—2.6微米分光观测结果。测光结果表明,3月22日彗星爆发在近红外波段也造成了明显的光变,但恢复正常光度的时间要滞后一些,且光变较之可见光波段要平缓.并指出在爆发期间,彗星除光变外尚有色变。分光观测到彗星在1.4、1.9微米的水发射线和位于2.6微米之外的可能的OH发射线。
120°E附近电离层赤道异常峰运动
宋利, 古士芬
1988, 8(2): 128-132. doi: 10.11728/cjss1988.02.128
摘要:
本文研究了120°E北半球五个电离层站之foF2的变化。指出了赤道异常北峰的运动规律:(1)日出-“日当头”时段,该峰向赤道运动,午后时段则向极运动。(2)运动的反向时间随太阳的最小天顶角的大小而变化,随太阳活动而变化。(3)向极运动主要受电离输运过程所支配,向赤道运动主要为光电离过程所支配。(4)120°E附近电离层赤道异常北峰上午段在海南岛附近,下午段在广州附近。
海口站与Huancayo站扩展F的差异
韩馥芬, 黄昌理
1988, 8(2): 133-137. doi: 10.11728/cjss1988.02.133
摘要:
本文统计分析了我国海口站太阳黑子高年和低年的扩展F的资料,得出了该站扩展F的出现率随地方时、季节和太阳活动周期的某些变化规律并与Huancayo站扩展F的资料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两站扩展F的差异。
利用高频返回散射技术探测电离层大尺度扰动
张秀菊, 焦培南, 姜炳武
1988, 8(2): 138-144. doi: 10.11728/cjss1988.02.138
摘要:
本文叙述了利用相控阵脉冲多普勒探测技术测量电离层大尺度扰动(LSTID)。给出了LSTID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对典型事件进行了计算并获得了LSTID的特征参量。在研究中采用折皱反射模式说明了LSTID的形态。
用斜探测电离图(P-f)作频率预报
赵德林
1988, 8(2): 145-149. doi: 10.11728/cjss1988.02.145
摘要:
本文分析了斜探测电离图(P-f)。在对测得的电离图判读的基础上给出了最高观测频率MOF的日变化曲线,它可看作为电离层准实时频率预报曲线。图中同时提供了几个重要的电离层预报参数,如MOF、LOF、MUF及Es的影响等。文章最后把斜测电离图与同时测得的返回散射电离图(在同一张电离图上)结合起来,给出了最佳工作频率窗口,其结果可以作为(在固定线路上)修正长期预报的依据,因为长期预报是用垂测数据经换算得到的。
地磁暴期间中、低纬度地区大气臭氧含量的变化
叶宗海, 薛顺生
1988, 8(2): 150-158. doi: 10.11728/cjss1988.02.150
摘要:
本文分析了1966—1983年不同类型磁暴期间大气臭氧含量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磁暴发生时,臭氧含量均有明显的变化,但其特征是不相同的。GC暴出现时在第6天[O3]出现明显的下降;SI暴出现时在第3天和第4天出现较大的下降;SC暴中的SA暴对[O3]的扰动幅度最大,最大下降出现在第1天;SB暴发生时,[O3]最大下降出现在第2天;SD和Sd暴期间[O3]也在第2天下降到最小值;Sb暴发生时,[O3]则在0天出现最小值。当这些暴出现时,[O3]的扰动幅度依次减小,但不论哪种暴发生的前一天,[O3]都有一个明显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