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41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空间物理学最新进展与展望
王赤, 窦贤康, 龚建村, 傅绥燕, 张绍东, 张晓敏, 曹晋滨, 杨惠根, 吴健, 王劲松, 夏利东, 邓晓华, 肖伏良, 方涵先
2021, 41(1): 1-9. doi: 10.11728/cjss2021.01.001
摘要:
空间物理学是人类进入空间时代后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外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简要介绍空间物理领域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重要成果、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中国空间探测领域40年发展
顾逸东, 吴季, 陈虎, 范斌, 焦维新, 刘建波, 孟新, 肖国青, 袁洪, 袁利, 张晓敏, 张效信, 赵光恒, 周徐斌, 朱振才
2021, 41(1): 10-21. doi: 10.11728/cjss2021.01.010
摘要: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的40年,是中国空间探测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40年,空间探测极大推动了空间科学和相邻学科的发展,也影响到经济、军事和日常生活诸多方面.本文简要回顾了从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成立的1980年至今,中国空间探测领域的主要发展历程,包括探空火箭、高空气球、科学卫星、月球与行星探测、载人航天空间探测、遥感卫星地面站等主要项目、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对未来若干年空间探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高光谱遥感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王建宇, 李春来
2021, 41(1): 22-33. doi: 10.11728/cjss2021.01.022
摘要:
地表形态和目标特性是空间对地遥感的两个重要问题.经过近40年的发展,高光谱遥感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从数据获取、处理到应用都积累了大量成果.作为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年轻学科,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以需求为导向,在发展中又不断探索完善需求的历程.高光谱成像仪作为获取目标图谱数据的重要仪器,其发展对于整个高光谱遥感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类型高光谱成像仪的成像体制及应用案例,得出了近40年来高光谱成像仪发展历程所展现出的技术特点,结合当前发展现状,对未来高光谱成像仪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核心指标的提升和技术体制拓展进行了综合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同时为相关领域的科技规划提供参考.
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赵建福, 王双峰, 刘强, 何振辉, 张伟, 李凯, 周泽兵, 罗兴宏, 苗建印, 郑慧琼, 康琦, 蔡伟明
2021, 41(1): 34-45. doi: 10.11728/cjss2021.01.034
摘要:
微重力科学主要研究微重力环境中物质运动的规律,以及不同重力环境中重力对物质运动的影响.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80年代中后期,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在一些重要方向具有明显特色和一定优势.本文回顾了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早期历程,评述了近年来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进展,特别是利用实践十号科学实验卫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等空间平台开展的微重力科学与技术应用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并对中国载人空间站时代微重力科学发展的前景予以瞻望,推动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在中国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中国空间生命科学40年回顾与展望
李莹辉, 孙野青, 郑慧琼, 商澎, 曲丽娜, 雷晓华, 刘红, 刘敏, 赫荣乔, 龙勉, 孙喜庆, 王俊峰, 周光明, 孙联文
2021, 41(1): 46-67. doi: 10.11728/cjss2021.01.046
摘要:
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的探索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1981年随着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的正式成立,依托此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空间生命科学进入多学科并进多机构建设的新阶段.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及空间探索研究的深入发展,以分支学科或重大问题为牵引,我国在空间生命科学的几个重要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成果.本文从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平台模型、重大项目与后续展望等方面综述了我国空间生命科学40年的发展历程与标志性成果,为后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中国月球探测进展(2011-2020年)
李春来, 刘建军, 左维, 苏彦, 欧阳自远
2021, 41(1): 68-75. doi: 10.11728/cjss2021.01.068
摘要:
回顾2011至2020年10年来中国月球探测的进展,重点介绍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任务工程实施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科学探测成果,展望中国月球和行星探测的未来发展.
中国空间太阳物理40年
甘为群, 常进, 马宇
2021, 41(1): 76-83. doi: 10.11728/cjss2021.01.076
摘要: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的40年也是中国空间太阳物理从起步到发展的40年.本文简要回顾了从1980年前后到2020年中国空间太阳物理的主要历程,尽可能涵盖期间推动的主要项目、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若干年中国空间太阳物理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中国空间天文40周年
吴伯冰, 马宇, 张双南, 常进
2021, 41(1): 84-94. doi: 10.11728/cjss2021.01.084
摘要:
过去40年中国空间天文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内发射了数颗天文卫星,未来几年还将有一些天文卫星计划发射.本文简要回顾了国际空间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空间天文学过去40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包括1970年代第一颗天文卫星计划、气球空间天文探测、基于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天文实验以及天文卫星等.此外,介绍了中国空间天文项目,并对未来10年中国空间天文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中国空间地球科学发展现状及未来策略
施建成, 郭华东, 董晓龙, 梁顺林, 陈镜明, 宫鹏, 杨晓峰, 程洁, 林明森, 张鹏, 张伟, 居为民, 刘毅, 李增元, 赵天杰
2021, 41(1): 95-117. doi: 10.11728/cjss2021.01.095
摘要:
空间地球科学是以空间对地观测为主要信息获取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各圈层及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演变,对地球进行系统研究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为纪念空间科学学会成立40周年,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空间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中国空间地球科学未来发展的建议.
国际空间站智能在轨运行进展及启示
张泽旭, 李瑞雪
2021, 41(1): 118-128. doi: 10.11728/cjss2021.01.118
摘要:
空间站作为近地空间的大型平台,具备长期飞行与空间科学探索能力.随着在轨任务的不断增加,高效空间站在轨运行管理成为挑战性的难题.人工智能与航天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空间站在轨运行逐步向智能化发展,航天器在轨运行智能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对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在轨智能化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分析,调研人工智能技术在其健康管理、任务规划与调度、任务操作和人机交互中的应用,以期对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智能在轨运行提供启示.
火星生命探测中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磷酸盐
赵玉芬, 刘艳, 黄碧玲, 高新昌
2021, 41(1): 129-132. doi: 10.11728/cjss2021.01.129
摘要:
地外生命探索是国际上广泛关注的深空探测重要目标之一.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了对火星表面形貌、生命迹象等进行科学探索的旅程.作为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星球,火星带给人类无穷的遐想.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未来人类是否可以移民火星,磷作为重要的生命元素,在生命的整个进化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磷酸盐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生命标志物,为火星生命探测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
一个控制超强电离辐射抗性开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陆慧智, 华跃进
2021, 41(1): 133-140. doi: 10.11728/cjss2021.01.133
摘要:
电离辐射广泛存在于地球和空间,会引起生物体内的DNA损伤,导致机体突变甚至死亡.生物体的DNA损伤响应对于稳定基因组的完整性至关重要.耐辐射奇球菌因其超强的DNA修复能力成为研究DNA损伤修复的模式生物之一.PprI-DdrO系统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且高效的损伤响应途径,PprI作为响应损伤的重要开关蛋白,通过酶切DdrO调控DNA损伤响应基因的表达.本文从功能、结构、激活机制和潜在应用价值几方面描述了PprI的研究进展.
镜像生物分子
陈季, 朱听
2021, 41(1): 141-144. doi: 10.11728/cjss2021.01.141
摘要:
生物分子的手性均一性是地球上生命的重要标志.生命对D型核糖和L型氨基酸的依赖究竟是生命起源的必然,还是早期地球上发生的一次偶然事件,目前尚无定论.地球上生命手性均一性的原因还未能被很好地解释,但一些实验证据已显示基于L型核糖和D型氨基酸的镜像生命被合成出来的可能性.本文简要总结了当前对镜像生物分子的研究进展和方向,并探讨了在实验室中运用新型镜像分子生物学工具构建镜像生命的可行性.
空间里的时间:微重力等环境下的生物节律研究
郭金虎, 甘锡惠, 马欢
2021, 41(1): 145-157. doi: 10.11728/cjss2021.01.145
摘要:
生物钟是地球上的生物为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经历长期演化而来的内在机制.在分子水平上受生物钟基因及其他相关基因的调节;在组织水平上,生物钟由主生物钟和外周生物钟组成.生物钟对于各种生物的生理、认知和行为等具有重要功能,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决定因素之一.空间环境下的微重力、辐射、光照条件、社会性因素等与地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节律紊乱,影响生物的生理及环境适应性.因此,对地外生命的研究也应该考虑生物钟因素.对航天员而言,节律紊乱可引起睡眠障碍,并且对骨肌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造成不利影响,导致人的认知和工效水平下降.在未来空间生命探索以及航天员健康保障研究中,生物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代谢起源进化的分子模拟研究
阮耀, 田恬, 姜莹英, 秦涛, 褚欣奕, 张红雨
2021, 41(1): 158-166. doi: 10.11728/cjss2021.01.158
摘要:
新陈代谢为生命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与生命起源和进化密切相关.然而,由于缺乏化石证据,代谢的起源及其影响生物进化的分子机制等重要问题尚待解决.近年来,网络扩张算法等分子模拟方法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代谢起源进化的分子模拟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学科发展提供新思路.
空间生命起源与进化专业委员会成长小记
刘艳
2021, 41(1): 167-169.
摘要:
在空间天气领域我所经历的国际合作
吴季
2021, 41(1): 170-174.
摘要: